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检察文化
        检察文化
        学琴散记
        时间:2011-11-14  作者: 津检二院 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         
        夜晚,静谧的书房内,自己闭门独坐,拥琴执弓。那忽而奔腾激越、忽而平缓悠扬的琴声便充盈室内;一页页五线谱上繁杂的音符与标记渐渐跃动起来,环绕在身旁耳畔,沁入至心灵秘处,时而令自己挣扎在情欲之间,时而令自己徜徉于空灵之境……
        一曲过后,当我放下琴与弓,静静而坐的时候,不禁感慨一叹:如果刚才是我奏出的旋律多好啊!何时我才能达到CD里大师们的这个境界啊! ^_^ 呵呵!由此不禁想起这几十年来,俺与音乐点点滴滴的因缘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167187371.jpg
        记得30多年前,随父母回老家,在乡村一个小学教室内第一次见到一架钢琴,其时童心尚稚,摩挲几下,非常欣喜,只是很快便离开了。虽然连一下都没有弹奏,但那一幕却成为对老家有限记忆的珍贵片段。
        上小学后,那时(1982年)的音乐课是要学习口琴的。父亲带我到门口的劝业场(or百货大楼)买了一支“上海”牌口琴,五块钱。还算很有兴趣、很下功夫地学习了一段时间,有几次嘴唇磨破还在口琴上留下了红色的印迹,记得会吹《东方红》和几首儿歌。但后来似乎一夜之间,音乐教育在学校就不再受重视了,口琴也不再时兴了,自己连儿歌也忘记怎么吹奏了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167651075.jpg
        进入中学时代,突然开始喜欢一切中国的古典艺术,诗词歌赋、书画篆刻,都很是倾心研究;于音乐,则最爱欣赏笛、埙、古筝、琵琶、箜篌,尤喜古琴与箫。那时还没有网络,也难买到录音带,现在书架里珍藏的那些磁带中,都是起早贪黑从电台上翻录整理的一首首古曲,尽管已很久没有录音机可以播放出来聆听,但一想起当年用心去感受那一幕幕山高水长、风清月明、雨落花开、旷野平沙、战鼓雷鸣、天地交融,时常闻曲而落泪的情境,就不禁心下怅然。
        进入大学,曾经选择了最经济实惠的笛子来自学(教程与笛子一共30来块钱),但是基本吹不响,后来有“高人”(高我一年级的学兄)说:你的唇形不适合吹笛子!虽不知真假,然是以作罢,以至于30余年竟不会乐器,叹叹!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167801331.jpg
        两年多以前,家里小孩上幼儿园了。幼儿园里有专业课,器乐有钢琴、大提琴、小提琴(没有笛子、古琴之类民族乐器,要不我一定让孩子学习的)。考虑到钢琴占地大、不便携、学习的人太多;又考虑到小提琴的音色太过高亢、不符合我含蓄的性格(呵呵!)况且时常想起初中一位女同学因为拉小提琴在脖子上顶出的伤痕,所以也没有报名。正巧幼儿园这时组织了一场专业汇报演出,几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演奏大提琴,那种专注的神情、协调的动作、优美的旋律立时吸引了我,觉得这些小孩子非常可爱!于是决定选择大提琴了!既然选择,就要了解,赶紧查阅大提琴的相关知识才知道,大提琴音色丰富,从低音到高音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完美演绎。它是与人声最能完美契合的乐器,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,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;有时加入低音阵营,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;有时进入高音区域,表达出高亢兴奋的情绪;当整个大提琴组协奏时,足以令整个交响乐队中的其他任何乐器相形见绌。大提琴同钢琴是最难学习的两种乐器,而且因为是弦乐器,不同于钢琴按哪个琴键必然出哪个音,按在琴弦上的位置高低不能有丝毫差别,难度更高。
        但是,很多人包括我之前对大提琴都很少了解,更遑论欣赏。现今大提琴艺术以欧美水平为最高,其次就是日本。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电影、动漫里,都可以找出经典的大提琴配乐;在韩国也很受欢迎,有广泛的学习基础。而国内相对来说,就属于很冷门的专业了,音色低调,人也低调,不张扬,不宣传。我想这和国内没有好的民族音乐、流行音乐来助推、传播有很大的关系。就像小提琴,如果当年没有《梁祝》出现、并在那个文化相对简单匮乏的时代得以家喻户晓,或者如果当初小提琴在中国只演奏“帕格尼尼”,恐怕至今也没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了。在这一点上,亚洲的日本、韩国就很注重创作本土的大提琴曲,进而通过影视、动漫等文化产品有效地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,其经验很值得中国借鉴。春晚上,周杰伦装模作样拉了几下大提琴演唱《青花瓷》,虽然一点也不专业,但之后网上立时就有很多人要求谱、学琴,他们都是刚刚才知道大提琴原来既可以古典,也可以现代;既可以优雅,也可以帅气!可见,国内群众的欣赏水平是有的,但学习氛围和基础还比不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167809096.jpg
        开始学习大提琴了!我和三岁的小孩在同一起跑线上,哈哈!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167809929.jpg
        很多音乐老师不允许家长旁听,生怕家长听会了自己教孩子;这位优秀的大提琴老师与众不同,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,开始就很明确地说:“我的原则就是家长必须掌握要领,能学会更好,这样孩子才能学好琴。”于是,三十多年来从不认识一个的西洋音符、标记、五线谱、各种旋律……我不得不一个一个记清楚;节奏、指法、弓法也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演示中努力理解和把握……
        有人说,家长总是把自己未达成的梦想强加在子女身上,是以严厉的督促小孩子们不断地学习,使得小孩子很累。但这样的心态,这样的行为,真的是不对的么?
        自己每次拿起琴和弓来练习的时候,就常想:如果都像我一样,前三十多年没有被督促去学习音乐,也没有遇到学习音乐的契机,到现在这个岁数才开始学习,还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么?还能够足以用音乐来抒发、表达甚至升华自己的情感么?显然不大可能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268431022.jpg
        “从娃娃抓起”是有道理的,但为什么要抓?同大提琴老师闲谈时,我说起让孩子学琴的原因:“人生有幸福的时光,也有苦闷的时刻,况且对当下大多数中国人来讲,不如意事也不少;我只希望将来遇到烦恼时,能拉拉琴,消愁破闷,便足已了,总比那借酒浇愁好上许多。”但事实上,现今很多家长都是为了考学加分或者出国才让孩子学琴的。家长们在这样的心态下,计算各种学习的现实利益,小小的孩子们怎能不累?同班的两个小男孩比我的孩子要小一岁,学琴也晚学了一年,但是进度要超过班上的十来个大龄小孩。我以为遇到了天才,直到问了他们的家长才知道,他们每天在学校练习后,回家还要继续练习两个小时;曾经抱着生病刚输了液的孩子赶到学校练琴。他们的亲戚里就有学琴有成出国的,有了榜样的力量,所以教育起孩子来就更有动力、更加严格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268438623.jpg
        每次我拉起琴,当琴音的震荡和胸腔产生共鸣的时候,就有忘记时间、沉醉其中、舒服畅快的感觉;虽然还不能像体会民乐中“高山流水、雨打芭蕉”等等意境那样深入体会出巴赫、德沃夏克等大师们用西洋音符堆砌出的曲调的内涵,但那种契合人心的旋律还是给人以美的感觉。小孩子现在可能还体会不到这种美好,但家长让小孩子学琴是对的,从娃娃抓起也是对的,只要不把学琴作为太功利的事情来抓就是对的;因为过来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,弯路在哪里,遗憾在那里,也有条件去提供学习的便利,为什么不可以去做呢?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268433609.jpg
        同孩子一起学琴两年多,开始时我能够给他做示范,身体力行地讲解动作要领;后来就只能用语言来说说哪个地方应注重什么;最近我感觉连说一说也不容易了,小孩子运弓如飞,琴音飞快的划过,我却时常找不到已经拉到哪个小节……可见大龄学习是很难的,这种难度主要体现在技术技巧上;但年龄也是优势,可以胜在经验上,至少对音乐的体悟以及技巧的领会上要强一些。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268431336.jpg
        由此我也想到一个问题,家长让小孩子学琴学得再认真,现在学到的也只是拉琴的技术而已。真正的功夫应在琴外,最高境界的达成不是技巧的如何娴熟;人的技巧再高,也达不到电脑软件的精准程度,如果只是比试技巧,将名曲写入程序用电脑播放出来就应当成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;然而事实上,电脑音乐永远比不上大师们在舞台上现场演奏的乐曲,哪怕现场演奏的个别音准和节奏有错误,人们也会忽略甚至觉得比正确的曲谱更有韵味!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?是感情!一个没有深厚阅历、丰富学识、广阔胸怀和自由思想的乐手,就只能像一台电脑,而不会成为大师。杜普雷(英国籍,二十世纪最为着名的的提琴家之一)的大提琴演奏为什么至今仍令人击节赞叹?就是因为她的激情!她的经历的积淀与情感的升华,使她改变了大提琴有史以来的内敛含蓄,演绎出了她自己全新的风格,才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。音乐如是,所有的艺术门类也都如是。如果国家、社会能够进一步创造条件推进文化繁荣发展、改进教育体制,家长们能够做到不把学习知识本身当成全部,而是给一个小孩子应有的自由,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知识的魅力,也许我们国家的未来才会出现更多站在世界巅峰的科学巨匠、艺术大师、体育明星……
        /upfile/news/2011111411268584437.jpg